《任法融释义经典》序

来源: 作者: 时间:2013-12-12

 

 
 
孟夏之际,终南山的一处小山坡上站立着一位白髯老人,身着白色的道装,眺望前方。一抹晨光下,清山绿水间,显得那样飘逸、安详,超然物外。他就是当代高道——中国道教协会会长任法融道长。这是我在陕西省周至县的道教胜迹——楼观台见到的一幅场景。
我同任道长相识于上世纪90年代中叶,真正接触是1998年春天。第一次接触,老人家就同我深谈了整整多半天,从先秦诸子谈到清末遗老,从轴心时代谈到多元文化,真是畅所欲言,淋漓尽致。我被老人的满腹经纶所打动,被他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熟悉所感动。       
后来因为工作的关系接触更多了,对他的道德文章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这里无法做全面的概括,只能作管中窥豹状,掬取任道长性情、理念和文章的一两个侧面,来说明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陶养所达到的境界。
林语堂尝言:“道家哲学以遁世绝俗,幽隐山林,陶性养生之思想不可分,崇尚田野风式的生活、艺术和文学。”任道长就深受这种道家精神的滋养,形成了自己性情和文章特有的境界。
在做人上,任道长不拘小节。任道长是甘肃天水人氏,自幼出家入道。少小离家在外闯荡多年,但乡音未改鬓毛已衰。他无论在什么场合,总是用他从小所形成的家乡口音加陕西话来表达思想。他衣食住行不求奢华,而重自然实用。他一年基本只穿蓝白两种颜色的布料衣服;他吃饭从不挑食,也不会多吃,吃到七成饱,无论后面还有什么山珍海味,无论别人怎么相劝,他都停止进食,大多情况下他会离席而去。从不在小事上纠缠,遇到任何事情他总是泰然处之。任道长的性情及人格境界,无处不体现出传统文化的深厚修为,异于常人的举止,已经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周围的人都能理解、意会。
对于传统道德思想作用的认识,任道长也有独到的见解。他经常对我讲,文化是一切事物发展变化的动机和导向,道德是一切文化的灵魂和主宰。道教是继承和发展道德文化的平台和载体,而道德观念是道教的中心和支柱。中国是世界的文化大国,也拥有广阔的宗教领域,通过弘扬道教文化可以让全世界都知道中华民族是一个优秀的民族,中国为礼仪之邦、道德之国。尤其当代欣逢盛世,使道德文明能得以传承和繁荣。纵览人生社会,无论哪个朝代(时间)、哪方国土(空间),其盛衰成败都与道德观念息息相关。不仅政治与国家如此,即使一个善良的人,也需要道德作为衡量其成功与否的标准。故中华民族在迈入近代文明之时,孙中山先生曾言:“由道德始成世界,由道德始成国家。”
任道长崇尚中道和谐的伦理思想。他尝言,从“中”与“好”这两个字字形可以意识到和谐。为什么“中”字里一个“口”字,在不偏不倚、不上不下、不左不右的位置,地位处在最佳,故称“中”。同时,将不寒不热,阴阳平衡的环境通称“好”。从“中”、“好”这两个字字形上看,在无形中示意中和(和谐)的这一思想。他认为,中和这一理念是芸芸众生不可逾越的唯一法则。既此,人类处事立身也应遵循这一法则,否则就会受到处罚。人们到事业有成就时,最易走向极端,如从政者到有一定的地位时,仗其权势、恃其尊贵、肆无忌惮、渎职越轨、逞狂无度,以致下有怨声、上不重用,又走入穷途末路。经商者凭其富有,放荡堕落、业绩荒废、陷入困窘,都是失“中”、离“和”,走向极端所致。故《易·乾卦》三爻曰:“君子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即,无论政者、商者在事业成就之阶段,必须时时对自己的德性进行检点,勤奋事业、警钟常鸣,时刻保持中和,方免穷途、困窘之降临。故《易传》云:“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治而不忘乱,存而不忘亡,是以身安而国可保也。”意即居安思危。宇宙之间,森罗万象,芸芸众生,中和是唯一的生息常态,亦是人类共同遵循的法则,是人们永远研究探讨的课题。任道长曾经满怀激情地写过如下祝愿辞:
自然和谐:星辰顺序,天清地宁,河海静默,山岳稳固,风调雨顺,万物繁荣。
人类和谐:天下太平,社会稳定,刀枪入库,马放南山,鸡犬之音相闻,和平之歌合唱,并肩奋进,共同繁荣。
国政和谐:上下同心,同心同德,百官尽职,百工尽技,百业兴隆,百姓乐业。
家庭和谐:六亲和睦,夫妇和顺,人丁兴旺,幸福美满,家道昌盛,乐享天伦。
人身和谐:阴阳平衡,百脉畅通,五脏清凉,六腑调泰,身康体健,心旷神怡,尽享天年,和谐永恒。
任道长的深刻思想体现在这次出版的经典释义文集中,其中《〈道德经〉释义》是他的代表之作。这里重点说说《〈道德经〉释义》这部著作。
《道德经》短短五千言,几千年来为人们传颂、称道,成为中国思想史上不可多得的经典之作,其思想的重要性犹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在西方思想史上的地位。学界更是将此书誉为“哲学诗”,其以锤炼的语言、诗意的方式、富有哲理的思考谈论天道、世道、人道,对宇宙人生进行了启发性的诠释,绽放出智慧之光。
《道德经》之谈天道。作为众妙之门的道,它“玄之又玄”、“绵绵若存”、“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博之不得”、“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正是这样一种道才是宇宙之根,万物因它而生,由无到有、由一而二、由二到三,以至于万物。《道德经》之谈世道。天道朴素无为,“不言”、“不争”、“不召”,依据天道,世人应“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从而做到“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常无为而无不为”。《道德经》之谈人道。天道和世道最终要指向人道,即作为个体存在的人如何遵循道而获得生命之永恒。天道之所以能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因为它渊深沉静;天地之所以能够“长且久者”,是因为它“不自生,故能长生”;人道要保全生命、克服异化,就应遵循天道,做到无欲无念、“专气致柔”、“涤除玄鉴”,“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摒弃对世间名利的过度追求和人心欲望的过分膨胀,做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因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要保持生命的永恒就应该顺天道而行,正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任道长在《〈道德经〉释义》中以“混元太极”释道,以“生机”解读“玄之又玄”,不囿于有无之争,并以“元神”、“金丹”解“一”。他认为全书主要阐述了无极图与太极图及其相互关系。讲天道和人道的关系,目的在于使人道取法于天道,由太极返回无极,使人回归先天纯粹的本性,使人的自然潜能得到全面的开发和利用,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同时使社会和谐稳定、国邦振兴、天下太平。
《道德经》最终是要解决人的问题。老子发现了道也发现了人。人是道的代表,人得到了道并与道合一,才能成为一个有益于自然,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他人,有益于自身的人。在这部著作中,争议颇多的“孔德之容”也被他解读为与有为之“下德”相对的无为之“上德”,与德经中“上德不德,下德不失德”相应。不难看出,任道长融贯古今道教学者对《道德经》之诠释,从道教信仰的角度品味《道德经》的精髓,可谓自《想尔注》起集各道派所长之注疏。因此有学者言任老此书是“最符合道教意志的专著”,我认为这就是任道长这部著作的独到之处。
任道长文集中的《〈周易参同契〉释义》,也是一部重要著作。历史上研究周易者甚众,使用周易原理者更是不计其数。在诸多研究、注疏者中,东汉时魏伯阳所著《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它是一部探索人体内在奥秘,破译生命密码,使人延年益寿的旷世奇书。《参同契》体系所依托的是中国古老的宇宙全息理论,涉及到中国古代的哲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生物学、人体学、心理学、医学乃至政治学等等,内容包罗宏富,思想博大精深。任道长结合自己多年修炼的切身体验和对道教养生理论的长期研究,对《参同契》学术体系作了全新的破译和通俗而明白的阐释,写成《〈周易参同契〉释义》,为人们操作生命程序,以达健康长寿,提供了一把有用的钥匙。我大约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就读过这部著作。任道长明确指出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是“观天之道,执天之行”、“清静无为”,以此为宗,兼其参悟。又进一步阐述说:“其书三篇三十六章,文学价值极高,功理功法精辟深湛。名流贤达,无不遵循,证果成真。故赞此书为‘万古丹经王’。”他特别向我讲述这部书的奥义,他表示,将这部书经进行通俗化的解释,目的就是古为今用,让它更充分地为现代人服务,为人们的健康长寿服务,这就是道教所讲的慈爱齐同、利益人群,是要人们更加关注健康、关注生命、关注生活质量。
《〈黄帝阴符经〉〈黄石公素书〉释义》也是任道长对道教重要经典的全面阐述之作。《黄帝阴符经》和《黄石公素书》是道家重要典籍。书中渗透着古代圣贤天人同源、天人一贯、天人合一的哲学智慧,贯穿着古人对整个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思考。《阴符经》指出,人类应“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完全按自然之道办事,而不可胡作妄为,背离天道。“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告诉人们:宇宙虽广大无边,其实它也在人的一掌之中,万物虽千差万别,但人身却包含了一切造化成果,人类完全可以控制自然和生命,走向自由王国。《道藏》中收录《黄帝阴符经》共22种,其中9种注释序论中呈述是轩辕黄帝得《阴符经》,辨天人合变之机,演阴阳动静之妙,遵《阴符经》之义修身、理国、扫除妖孽、安抚黎民。黄帝为了弘扬道义,务于救人,唯恐后世昧此道、违此理,误入歧径,故简集其要,传于世。《黄石公素书》把道、德、仁、义、礼综为一体,完全贯通了起来,使宇宙和人类融为一体。指出“有道则吉,无道则凶,吉者百福所归,凶者百祸所攻”,告诫人们应按道的原理行事,否则必遭凶祸和失败。书中蕴涵着极大的智慧,是人生哲理、处世之道、生活策略的集大成。
 
(文/王哲一,作者为中国道教协会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