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朱越利主编《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04-28

 

 

2013年6月,由朱越利先生主编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理论·视角·方法——海外道教学研究》一书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本书由9篇论文、7篇述评和一组附录《海外道教学文献目录(1945—2008)》组成,60余万字,对法国、日本、德国、英国、荷兰、加拿大、俄罗斯、韩国、美国等道教学比较发达的9个国家的道教学进行研究,全面剖析了海外道教学这一特殊学科的产生背景、发展轨迹、理论建构和学术价值。

在海外汉学基础上构筑缜密的理论
随着外国人对中国了解的逐步加深,近年来汉学在各个分支学科取得了长足发展。海外道教学是海外汉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对象是道教。在雷慕沙、沙畹、葛兰言、马伯乐、陶奇夫、福井文雅、酒井忠夫、李能和等各国几代学者的努力下,海外道教学逐渐明确了自身的研究对象:一是研究中国道教和中国道教学,二是研究本国道教和本国道教学,三是研究除中国之外的他国道教和他国道教学。       
在长期积累的汉学研究基础之上,海外道教学者能够广泛地搜集道教经典,熟练地爬梳文献资料,规范地开展田野考察,并进行考证、翻译、阐释、论述等学术研究,形成一套缜密的理论。例如,本书收录的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道教研究中心王修真博士《宗教学方法论的革新——读〈道教——历史宗教的试述〉》一文,详细评述了俄罗斯陶奇夫教授如何运用宗教心理学及宗教象征理论来阐述道教史。四川大学张崇富教授《发明阙疑,痕印台闽——荷兰道教研究的成就与特色》一文,对荷兰莱顿大学田海教授所提出的“魔鬼论范式”理论进行了评析。
以理论见长是海外汉学的一大特点,而海外道教学也深受其影响,在理论构建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为中国道教学研究的深入开展提供了理论支持。
跨文化研究形成独特的视角
海外道教学研究,顾名思义,已将视角投向了海外。但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所以海外道教学研究也应作为中国道教学的一部分。即使研究对象相同,在不同文化、不同语境、不同发展历史等因素影响下,也会形成独特的学术视角。
本书收录的一系列研究文章,既从各自国家所属的文化背景出发,对该国的道教学研究历史进行了客观的勾勒,又对不同语境下道教学研究中存在的观点分歧进行了解读与辨析。海外道教学者是从外向内研究道教的,因此他们的学术视角正好与中国道教学者相反。视角的不同往往会引发学术观点上的论争,根植于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学术派会互相指责对方的“误读错解”。而我们在进行海外道教学研究时,往往会对这些所谓的“误读错解”简单地加以批判或删除。这就显得狭隘和有失公允。从这个角度出发,不应只把海外道教学看成中国道教学的一部分或中国道教学在海外的延伸;更应该把各国道教学定位为各国文化的一部分,将其放置在各国本土文化、语境、发展历史的视野中进行考察。只有如此,海外道教学才能完整地体现出作为“他山之石”的功用,才能为中国道教学者提供独具特色的学术视角。
理性的思辨提供科学的方法
理性的思辨是海外道教学研究的优势所在。法国道教学者继承了西方宗教学“用宗教的方式处理宗教”的方法论原则,在文献学、历史学、社会学等领域成就突出;德国道教学者注重从哲学层面进行归纳和演绎,尤其擅长做理论性的思辨;英国道教学者则善于将道教与基督教进行比较研究,普遍采用微观加宏观的方法;美国道教学者因起步较晚,则更加注重实用和创新;日本道教学者继承学术传统,在田野调查与文献爬梳两个方面造诣颇深。
本书收录的系列文章,从宏观的历史文化视野、独特的个案专项分析等方面,阐述了海外道教学研究中所使用的科学的方法。其中既有对道教文献的细致研究,又有田野调查的总结发现,还有翻译注释的比对校勘,涵盖了海外道教学研究的方法论和治学精神等方面。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对所谓交叉学科(或称边缘学科)的道教专题研究,需要两门或多门学科积累和学术背景,更需要运用理性的思辨和科学的方法。在这一研究领域,海外道教学研究已经走到了前面,其方法值得我们借鉴与思考。
文/陈修亮 刘玉林
(作者单位为齐鲁书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