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届国际道教论坛举行三场分论坛

来源: 作者: 时间:2014-11-27

   

    本网讯 11月26日,国际道教论坛举行三场分论坛。来自世界各地的50位道教界、学术界、环保界、商界及其他各界嘉宾围绕“道教的诚信思想和慈爱精神”、“道教的生态智慧”、“道教的养生之道”等分议题,畅所欲言,深入探讨了道教及道教文化对现代社会的重要启示。

分论坛一: 道教的诚信思想和慈爱精神
诚信思想和慈爱精神是道教教理教义中的应有之义。澳门道教协会会长吴炳鋕、香港道教联合会主席梁德华、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授Barbara Hendrischke、加拿大阿尔伯特大学教授Jean DeBernardi等15位嘉宾围绕这一主题进行了精彩发言。嘉宾们认为,诚信思想体现了道教的正信理念,有助于人与人的友爱、社会的和谐发展;慈爱精神则体现了道教特有的尊重生命、善待他人乃至万物的人文精神。
   针对诚信思想和慈爱精神的现代践行和时代价值,嘉宾们认为,“这不仅是道教徒修行的一部分,也是道教实现自身社会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人际、社会、身心、天人和谐都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吴炳鋕道长认为,“本着‘道’的宽容品格,以慈爱善待一切,才能人心和平、社会和谐”。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至安、刘怀元主持了本场分论坛,四川大学老子研究院院长詹石窗、华中师范大学道家道教研究中心教授刘固盛对发言进行了点评。
分论坛二:道教的生态智慧
“道教提倡效法天地之生德,以慈悲之心尊重生命、爱护万物,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张凤林在“道教的生态智慧”分论坛上发言,认为“道教具有最深刻最完善的生态智慧,可以为今天美丽中国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熊铁基、韩国江陵原州大学教授金白铉、斯洛伐克科学院研究员黑山等其他13位嘉宾,也从多个领域深入挖掘了道教生态思想的核心理念,阐释了道教“道法自然”、“无为而治”、“重生护生”等思想在现代人恢复真性、尊重个体、自觉树立生态环境意识、促进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的现实意义。他们的很多观点富有新意,引起了现场观众浓厚兴趣。比如熊铁基教授将道教洞天福地视作生态文明的样板,认为应该对洞天福地加以保护,领会、弘扬其中所蕴含的丰富生态理念,“通过不断努力,最终实现人与万物的和谐共生”。华东师范大学刘仲宇教授认为,真正的道教徒过的是与生态融洽的生活,“将贵生的价值观和相应的理论探求化为平时的生活方式,是道教生态思想最为精到之处”。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丁常云、龙虎山道教协会副会长曾广亮主持了本场分论坛,中南大学哲学系教授吕锡琛、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魏德东对发言进行了点评。
分论坛三:道教的养生之道
养生思想和实践是道教最具吸引力的内涵之一,说到道教,很多人都会将其与养生联系在一起。本次论坛收到的征文也以养生类数量为多,所以特意安排了上、下午两场分论坛来探讨道教的“养生之道”。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林舟、瑞士道教协会会长明广、美国道教协会会长至厚、马来西亚斗母宫九皇大帝总会会长李贤源等21位嘉宾在分论坛上发言。他们深入探讨了道教经典中蕴含的养生智慧,多角度、多层次阐释了道教“重人贵生”的养生理念和“性命双修”的身心健康之道。
“滋养神智、调养情志、身体养生,以求达到身心健康,这是道教文化的养生智慧”,林舟道长对道教的养生智慧进行了如是概括。澳门大学郑庆云则认为道教养生的主旨可归纳为“重人贵天”,是“让人与大自然和人自身回复平衡的一种锻炼”。
嘉宾们还结合实践剖析了道教养生对现代人的重要价值,认为“道教的养生智慧对于身心疲惫、想好好养生又处于迷茫之中的现代人一定会有所启发”。韩国大巡真理会金煜将养生与相生视作“走向安康的道教实践”。还有嘉宾认为,应该进一步优化道教的养生实践,改善人们的身心健康,让更广泛人群从中获益。

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唐诚青、黄至杰,孟崇然、李光富分别主持了论坛的上下场,北京中医药大学国学院院长张其成、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所长盖建民,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刘仲宇、台北大学教授赖贤宗对嘉宾发言进行了点评。

在养生之道分论坛举行前,还举行了书画赠送仪式。著名养生专家朱鹤亭先生、著名书法家吴震启先生、青年画家何旻熹女士分别向论坛捐赠书画作品一幅,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黄信阳代表论坛主办方接受了赠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