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环保的道教智慧——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洞天福地与生态环保”分论坛举行

来源: 作者: 时间:2017-05-13

本网讯  512日上午,第四届国际道教论坛“洞天福地与生态环保”分论坛在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大剧院举行。国务院南水北调专家委员会委员夏青、中国生态文明研究与促进会执行副会长李庆瑞、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杨世华、中国社科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台北指南宫董事长高超文、荷兰莱顿大学教授康朴雷、中国道协道教文化研究所所长尹志华等嘉宾在发言中探讨了洞天福地与道教生态伦理、道教生态伦理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十堰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理论与实践等问题。

洞天福地常被描绘成道教神仙的居住之所,它们位于岳渎名山的洞府之中,与现实世界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名山洞府山峰秀丽,环境清幽,有着秀丽的自然环境和浓厚的文化积淀,既是道教仙真居住休憩的乐园,也是道士们开展宗教活动的主要场所,体现了道教“道法自然”的精神,是宇宙万物和谐完美的象征。从生态环保的角度来看,道教的洞天福地可谓是最早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展现了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系统。

李庆瑞认为道家的“自然”主旨是生态文明理念的“源头活水”。道家生态理念对于纠正过度的人类中心主义具有现实意义,其推崇“少私寡欲”“见素抱朴”“知足知止”的生活态度,对于建立理性消费、适度消费的生态文明消费观也大有裨益。道家宣扬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对于在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吕舟在发言中说到,洞天福地是中国本土微观人体与山川大地,乃至天地日月相互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反映了道教信仰与国家祭祀传统的交涉,它的空间分布反映了道教发展历程。他认为,洞天福地系统广泛并深刻地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文学艺术、山水绘画、园林造景等传统文化,其中还产生了道观园林的营建法式。洞天福地这种信仰方式至今仍以较为完整的仪式、习俗和文献得到保存与记录。他在发言中说明了将“洞天福地”申报世界遗产的可行性,并提出了具体的申报策略。

尹志华认为道教是由中华传统文化孕育而成的古老宗教,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一体、和谐共生思想,提出了一套系统的环保理论,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

荷兰生态管理基金会创始人、主席阿拉德向论坛提交了题为《再论道教的神仙信仰》的论文,由世界宗教与环境保护基金会亚洲总干事何韵代为宣读。

本场论坛由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吉宏忠、齐鲁工业大学教授赵芃主持。北京大学教授张广保、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远国对嘉宾们的发言做了精彩的点评。

 05130301.jpg

论坛现场

 

05130302.jpg 

现场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