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岳:道教的包容性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作者: 时间:2017-05-22

05120104.jpg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    潘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大力强调并不断推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成为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亮点。

道教是中国五大宗教中唯一一个根植于中华大地的本土宗教,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品格,承载着亚洲大陆古老文明所共享的文明基因。两千多年发展史上,道教既包容了中华文明内部的宗教、文化,同时也包容了中华文明之外的宗教、文化。更为重要的是,道教的“包容”,是为了确立起更为广大的“自我”以形成更为强大的“自觉”。这种一面吸收输入外来之学说,一面不忘本来民族之地位的正反相成的包容性态度,正是一些学者所推崇的“道教的真精神”,也是中华文明的真精神。

道教的最高信仰是“道”。这一独特的中国概念虽然源自于道教教义所根源的道家思想,但却也为中国其他重要思想学派所接受;虽然各家的阐释不尽相同,但却大多认同其本源性、规律性、终极性内涵。所以,道教讲“道生万物,尊道贵德”,儒家讲“道不远人,人能弘道”,法家讲“道者,万物之始”。上有天地君师之道,下有家庭伦理之道,茶有茶道,棋有棋道,商有商道,医有医道,民间还讲侠义道。在中国的精神世界里,正是一个“道”字使得国与家相通,君与父相连,上与下相合,进与退相成。

在当代,中华道教的包容性特征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一,中华道教始终尊重主流价值与世俗政权。

国外一些宗教要么以教权对抗王权,要么以教权凌驾王权,中华道教始终坚持“道贵中和”的原则,既保持相对独立的教团组织,又能接受世俗的政治管理。北魏时期的道教改革强调“礼度为首”的主流价值与“辅国佐命”的宗教职责,是道教与政治关系的重大调整。道教由此融入中华文明政主教从、多元通和的政教传统。

第二,中华道教不断与儒佛两家互鉴共融。

从道教与儒家的关系来看,道教积极吸纳儒家的人伦道德。汉代《太平经》提出了“天地君父师”,东晋葛洪主张“欲求仙者,要当以忠孝仁信为本”,唐代《太上老君说报父母恩重经》提倡孝顺父母,宋朝《太上感应篇》更是道教信仰与儒家伦理相结合的重要经典。同时,儒家也吸纳了道教的有益成果,北宋周敦颐把道教的《无极图说》改造成《太极图说》,由此开创宋明理学。从道教与佛教的关系来看,早期佛教则借助于老庄玄学才能在中国广为传播,道安和尚曾以《老子》语解《般若经》;隋唐之际的道教汲取佛教三论宗思想而形成道教“重玄学派”。儒释道的长期互动最终形成了王重阳祖师所说的“三教合一”的共融局面,汇流成为中华文明的主干。

第三,中华道教提供了宗教和谐共处的理论依据。

不同于一些宗教的“唯我独尊”与“唯我独善”,也不同于一些所谓的“普世宗教”基于一神教信仰而热衷于发动宗教战争,中华道教主张“为而不争,不争无尤”,以贵和重生、和合中道的精神与不同宗教相处并相交,以因循随顺、知足知止的智慧来化解宗教冲突与仇恨。道教真经所主张的“齐物平等”,因其强调“不齐而齐”的实质平等与“因为差异所以平等”的原理,更是对“齐不齐以为齐”的一元独断论与文明中心论进行了批判。

第四,中华道教具有与社会主义相融相合的共通点。

比如,道教素有辩证法传统,所谓阴阳之道、祸福相依、反者道之动等观点与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很多基本观点相契合。比如,道教主张“人无贵贱、有道则尊”,与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相符合,毛主席就在道教中发现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原始形态。再比如,道教的“清静无为,抱朴守真”的理念与社会主义崇尚艰苦奋斗、反对奢靡之风的要求相一致。道教思想与社会主义的结合点还有很多,需要进一步挖掘其教义体系中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积极因素。

第五,中华道教有助于建构人类共同价值。

人类共同价值需要中西文明的互竞互鉴相融以成。总有人忽视中华文明对于西方文明发展的重要作用。在吸纳道教思想方面,西方哲学家海德格尔晚年为了破解西方文明危机而重新阅读《道德经》。心理学大师荣格为了拯救西方人的心灵而专门研究道教内丹学。今天,中华道教仍大有可为。比如,道教主张克服身心二元论,追求身心完整的境界,对于矫正西方文明身与心、灵与肉、神与人的对立,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比如,道教追求抛却外物与小我而走向“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大我”,对于西方文明纠缠于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争斗,提供了一种超越之道。比如,道教尊重自然和生命价值,讲求“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为中外绿色对话提供了新的思想平台。再比如,为了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除了实现中华民族自身伟大复兴外,还应推动创建一个齐物平等、和而不同、因为差异而更加团结的“大同”世界。如此,中西文明以及各个宗教才能真正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朋友们,《道德经》说:“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当今世界,全球化格局正在呈现出新的内涵形态,人类文明图景正在革新与重构,中国之“道”就是要立足“四个自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世界之“道”就是要站在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建立一个更加公平合理互利共赢的全球治理新体系。中华文明必将为此做出卓越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