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崇雄大师:丁酉戒坛读律之《中极戒》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作者:中国道教协会 时间:2017-09-12

1.jpg

三坛大戒理分明,开化人天度众生;

后学精严持不懈,功圆果满赴蓬瀛。

各位新戒慈悲,今日已从律主领受中极大戒,证号太上门下妙德真人,成仙路上又进一步,可喜可贺。

在与大众诵读中极律文之前,先跟大家讲一讲道教传戒的源流。传戒是道教道团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发端于汉末,发展充实于六朝,至隋唐而成熟完善。传戒的有序进行,对道教教团之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因种种原因,后世道教戒律已然散佚不全,清初龙门律宗中兴之祖王常月祖师便曾慨叹:“(道戒)代代相承,师师相授,《道藏》列款有载矣。后因秦火大变,道经戒律,十损八九,科条门列,止存一二,故此近代以来,戒法日废,至于今日,间有得传者,万万一二矣。”(此“秦火大变”当指元代两次焚经。)

全真道之前的道教传戒并非如佛教般单纯传授戒律,而是“经、戒、法、箓”的综合传授,亦即所谓之“授箓”。其要求得到某一教阶(即箓职)的道士,一定要通晓相应的经文、遵守相应的戒律、修持相应的道法,同时也要着相应的冠履法服、佩相应的符图契券、用相应的箓职称号、领相应的曹官吏兵,这是一套内容丰富、结构完整的传教体系。

道教戒律从汉末祖天师承老君命创正一盟威道时便已产生,东晋时江南又有以上清、灵宝、三皇为代表的各大经系的兴起,各家分别创建自己的经戒法箓,使道教的戒律得到丰富和充实。随着道教的发展,各家有合流之势,南朝刘宋时,陆修静天师便着手“总括三洞”的工作,按“大乘洞真、中乘洞玄、小乘洞神”的三洞体系,将各道派的经教统一起来,为统一道教传教体系打下坚实的基础。其后经过众多高道们的努力,至迟到隋唐已完成完整的经戒法箓传授规范,我们从唐代张万福天师的著作中便可窥其大概。

张万福,唐初高道,居长安太清观及清都观,故人亦称其张清都,习三洞法,多得朝廷信重,曾于景云二年及先天元年两次参与金仙、玉真二公主受道箓仪式,任临坛证法三师之一,后又参与由太清观主史崇玄主持的《一切道经音义》的编纂工作。其著述颇丰,多论三洞经戒法箓,惜已亡佚大半,尚有部分在《正统道藏》中保存下来。由于张万福在道教科教上所作贡献甚巨,故与刘宋陆修静和唐末五代杜光庭同被后世奉为道门“科教三师”。

张万福《传授三洞经戒法箓略说》载:“三归戒:此三戒者,初起心入道受,令归依三宝也。五戒:此五戒者,令除五欲,修五德,持五戒,出五浊也。八戒:此八戒者,持八事以契神,上二戒,箓生所受也。无上十戒:此十戒者,在俗男女所受,断十恶,行十善也。初真戒:此初真戒者,新出家所受,谓始脱俗服入道也。七十二戒:此七十二戒者,正一弟子所受,即仙、灵箓辈是也。百八十戒重律:此男官女官正一道士所受,老君授干吉者也。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此清信弟子久志局所受也。太清阴阳戒:此五千文箓弟子所受。想尔二十七戒:此太上高玄法师所受。洞神三洞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此三皇弟子所受。百二十九戒:此升玄内教弟子所受。闭塞六情戒:此灵宝初盟所受,即破自然券也。智慧上品大戒:此灵宝中盟与入帙经同所受。三元百八十戒:此灵宝大盟所受。智慧观身三百大戒:此上清道士所受。”

另一著作《三洞众戒文》之“序”言:“始起心入道,受三归戒;箓生五戒、八戒;在俗男女无上十戒;新出家者初真戒;正一弟子七十二戒;男官女官老君百八十戒;清信弟子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五千文金钮太清阴阳戒;太上高玄法师二十七戒;洞神三道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戒门;升玄内教百二十九戒;灵宝初盟闭塞六情戒;中盟智慧上品大戒;大盟三元百八十品戒;上清智慧观身三百大戒。”

据如上述,可列下一表,以观其传戒次第(带*者已亡佚):

经部

阶次

戒名

传授对象

正一部

三皈戒

起心入道者

五戒、八戒

箓生

无上十戒

在俗男女

初真戒

新出家者

七十二戒*

正一弟子

百八十戒

男官女官正一道士

天尊十戒十四持身品

清信弟子

高玄部

五千文金钮太清阴阳戒*

五千文箓弟子

想尔二十七戒

太上高玄法师

洞神部

洞神三洞要言五戒、十三戒、七百二十戒门*

三皇(洞神)弟子

升玄部

十一

百二十九戒

升玄内教弟子

洞玄部

十二

闭塞六情戒

灵宝初盟弟子

十三

智慧上品大戒

灵宝中盟弟子

十四

三元百八十品戒

灵宝大盟弟子

洞真部

十五

智慧观身三百大戒

上清道士

由此可知,在唐前期道教的传戒共有六部十五阶之多,戒条有长有短,其传授次第则由正一部而依次递升至高玄部、洞神部、升玄部、洞玄部,最终至洞真部。正一部前三阶授予在俗弟子,新出家者始授第四阶的初真戒,故凡出家众受戒始于初真十戒,终于洞真智慧观身三百大戒。金元全真道创立后,虽无授箓制度,但仍然根据道教传统,创立三坛大戒的传戒制度,并选取了传统道教授予出家众的起始与终极的两部分作为第一坛《初真戒》和第二坛《中极戒》,再揉合传统道教和全真派关于心法的论述作为最上乘的《天仙戒》。如此设计,一则承法有绪、不紊渊源,二则适度创新、突显特色,三则削繁为简、便于流传,可谓匠心独具。

此中极戒者,上清洞真智慧观身大戒也,其文乃是元始天王授之太上高圣道君,于是相与登洞真之堂,说而诵之,以传太微天帝,及太极高仙天王,口口而已,不书于文。太微天帝曰:我昔始学之时,唯知请经,不知寻戒,乃历劫生死。太上愍我道心,高圣哀我不懈,见告云:子学弥勤,而不知奉《观身大戒》,当何由得仙乎?我于是稽首金阙之下三千日,太上见授要戒,奉而修之,九年之中,云舆来迎,三界十方真人,交会于玄虚矣。故道学当以戒律为先,道家之宗尊焉。

下面,大众恭虔展经,随我诵读律文。(下为中极三百戒及行持应用秘咒,此从略。)

大众随我诵过律文,当精严持守,终生不怠。戒经领受之后,亦当供养如法。回去之后,将戒经供于祖师圣像之前或其他洁净之处,每日香花供养,因有鉴戒护戒纠察善恶诸大神王威神力士官将吏兵随经拥护,一则记录功过,二则加持护法。每逢朔望,披衣顶冠,展规礼拜,请出戒经,将律文逐条读一遍,每读一条,自问“我有犯否?”若有犯戒,神前忏悔。如此精进修持,必定丹书记籍,黑簿除名,得道不远矣。正是:

智慧观身大戒文,众生缘浅未曾闻;

今朝领受玄坛下,他日脱尘凌紫氛。

头场下座偈:

兴致方浓日渐西,戒条三百未宣齐;

经坛暂罢且归去,待至初更续旧题。

二场上座偈:

前言接叙在今霄,明月清风伴海潮;

圆满天尊经戒法,超登云汉有金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