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理福大师:诵经明义,宗风丕阐——《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浅释

来源:中国道教协会 作者:中国道教协会 时间:2017-09-14

1.jpg 

霞友云集丁酉坛,

仙乐飘渺和音畅;

灵光常在海上现,

宗风丕阐万万年。

新戒弟子,人各恭敬,展田字规,平座如法。

祖师慈悲,玄门昌荣,宗风丕阐,道化兴行。稽首人天教主方丈大律师、首座大师、众座大师以及众新戒道安,吉祥如意,福生无量天尊!崂山自古神仙多,今因缘殊胜,可谓是众仙云集。余本一介庸夫,承恩师不弃,传授衣钵,蒙先生厚爱,解疑释惑。怎奈天生愚钝,有负家师教导,亦有负律坛所托。吾坐于玄都律坛,此时此刻内心真是诚惶诚恐。当坛与众新戒谈演《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未明之处请多多谅解,多多指正。这部经典篇幅不长,诸子早已耳熟能详,为《晚课》中必诵经文之一。

《太上洞玄灵宝救苦拔罪妙经》,在《道藏》中有不同名称,一种题为《太上洞玄灵宝救苦妙经》,内容与本经相同;而另有洞阳子《太上洞玄灵宝天尊说救苦妙经注解》,正文内容与之相同,而经名不同。另外,我们也常常把本经的经名说成《救苦经》。

众新戒,贫道先解经题。太上,即至大至尊之义。据洞阳子批注有云,太者至大之称,上者尊崇之号。以其始乎太初、太易之上,故曰太上。夫太易者,未见炁也。元始之初,炁未之见也。太易变而为太初,太初者,炁之始也,先天元炁始见微芒。太初变而为太始,太始者,形之始也,渐有元炁之形矣。太始变而为太素,太素者,质之始也,元炁之形质具矣。《易》曰:太极生两仪,是也。两仪生三才,即非浊非清,中和之炁,结而成人伦也。是谓道生一,一炁之混沌也;一生二,二仪之清浊也;二生三,三才之人伦也,然后三生万物。万物始之于天地,天地不能自有,有天地者太极也;太极不能自生,生太极者太素也;太素不能自育,育太素者太始也;太始不能自孕,孕太始者太初也。未有太初,先有太易。夫太上者,谓始乎太初、太易之上,是无大之大,故曰太也,高出乎八极之表,故曰上也。说到这里,大家该明了太上之义了。

那么众新戒,我们再来想一下这个“太”字是如何写的呢?古人造字又有何用意呢?昔者圣人制此太字,其文从人、从一、从一点者,盖人得一谓之大,大人能卓然独存,常正此一点者,可与太上全体也。此一点亘古亘今,不生不灭,即常说之元神是也。在眼能视,在耳能听,在鼻能嗅,在舌能尝,在手能执持,在足能步履。以致语默动静,千转万变,未尝不因此一点而通灵也。那还有一横,如何解呢?一者,道也。《道德经》以“一”来代称“道”,十章“载营魄抱一”,十四章“混而为一”,二十二章“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一”皆指道言。万物得到“道”才能生长存在,展现自我。圣人效法此道,而长存。故曰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知未尝先人而常随人,后其身而身先者,谦尊而光,此真人应世之道也。若乃自矜自伐,自是自彰,而好居人上者,斯则下人矣。然后是洞玄二字。洞者通也,上通于天,下通于地,中有神仙,幽相往来。天下有十大洞、三十六小洞,居乎太虚磅砖之中,莫不洞洞相通,惟仙圣聚则成形,散则为气,自然往来虚通,无罣无碍。是以圣人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则人一身之中,亦有洞者。头有九宫,上有寥天,共为十大洞天;柱骨二十四节,共十二重楼。共三十六洞,上通泥丸之九天,下彻尾闾之九地,中有真炁幽相往来。是以圣人于虚极静笃之中,斡转璇玑,神通炁洞,上与天通,所谓三宫升降,上下往来,无穷者也。且洞之一字,从水从同,即是洞与水同也。夫巨海之水,八纮九野,天汉之流,酌焉而不竭,注焉而不满,渺渺漫漫,无垠无际,不可得而测其渊深也。故造道者,皆自粗至细,自细至微,微极而后至于妙,妙极而后至于玄,道之玄则无乎不通矣。故而洞者,以其幽深而不可测;玄者,以其微妙而不可穷。言是奥旨远邈,深如洞玄,非玉虚之夙挺,其孰能通之哉。《道藏》中灵宝经典在三洞经书中属洞玄部,所以洞玄灵宝可以一起代称,也就是此经为上清灵宝天尊所说。经名大体之义是,灵宝天尊解说太乙救苦天尊圣纪源流以及如何帮助三界众生脱离苦难,超拔罪业和所受种种果报的了除之法。

尔时,救苦天尊,遍满十方界,常以威神力,救拔诸众生,得离于迷途。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我本太无中,拔离无边际。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初发玄元始,以通祥感机。救一切罪,度一切厄。渺渺超仙源,荡荡自然清,皆成大道力,以伏诸魔精。

尔时,那时候。救苦天尊,遍满十方界,是道气所化,法身无相,积炁成真,为天中之尊,聚则成形,散则为炁。分身在东、南、西、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和上、下十方世界中,总称之为十方。往大里说无所不包,往小里说细微不至,无往不在,故曰遍满十方界。威神力,夫威神力莫大于道炁,道炁之运,独秉造化之权。众生者所谓胎卵湿化之四生,至于花卉草木,禽兽鱼虫等,有情无情,皆含育道炁而生,故道炁在则柔弱滋养而生,道炁去则坚强枯槁而死。这种强大的道炁凝聚在一起而成广大无边的神力,天尊而具有。而法身遍布在任何角落,常常使用威猛超大的神力,或者说法力来解救和救赎各路的芸芸众生,使他们得以脱离受苦的深渊。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不知觉是指没有看清楚,迷迷糊糊的,也就是没有知觉和察觉。引申为这世间的很多人没有觉察到天尊的存在,那么也无法感知妙法的流传,更是看不到出离苦海的度人舟停靠的方向,如同瞎子看不见太阳和月亮一样。戒子们,是什么蒙蔽了大众的双眼呢?一个字:惑。那“惑”的源头在哪里呢?就是贪、嗔、痴。贪,其意很多种,比如说有财、色、名、利等。人这一辈子就是在其中滚爬,从而度过我们的一生。为了得到这些,才心甘情愿地被它所束缚,而且动弹不得,老老实实地成为它的奴隶,成了温顺的羔羊。嗔,就是生气的意思,生气有很多种类,比如人家骂我们,不能忍受,起嗔心,继而将矛盾升级。虽然有时我们表面上不声张,但是内心却记得清清楚楚,忿忿不平,可是又不能抛弃它,始终耿耿于怀。这也是一种嫉妒心,总觉得自己不比别人差,凭什么某某人却走在了我的前面。有此心,必是触犯了戒律。痴,就是愚钝的意思。不明事理,事非不分,胡搅蛮缠。愚昧地认为一些错的事理是正确的,而正确的事理又是错误的。自以为是、过于执迷自我都为痴。这种种的一切在生活中我们都会遇到,比如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就会生埋怨之心,这种心理影响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像错过的宴席是最丰盛的、他人的工作比自己的轻松、人家家庭比自己好、别人挑选的瓜比自己的甜……。再如我们一些道友认为,凭什么某某人拜的师父是会长是当家是富道人家,给他们带来种种好处,我处处低人一等还不算,并且要处处受限于人等奇怪心态,正是这种愿望与现实不同步,每时每刻纠结在一起,左右着我们的生活,降低了我们的幸福指数,使人难以感到满足和愉悦。丢掉不切实际的愿望,珍惜身边拥有的,活在当下,才是真性情的表现。贫道出家住庙20多年了,回想这一路走过来,没犯啥原则上的错误,都要感谢我师父上至下全王大真人的叮咛,那就是老老实实地活着,该想的就想,不该想的不想;该做的做,不该做的不做。今天我把这句话说给大家听,法已传六耳了。

咱们接着说这贪、嗔、痴三个字,它是阻碍我们活水源头的一张夺命符,那该如何撕掉这张夺命符呢?惟有常存修道心。玉蟾祖师在《琼琯真人文集》中有这样一段讲述,我想是去除贪嗔痴的破除之法。祖师这样讲:至道在心,心即是道,六根内外,一般风光。内物转移,终有老死;元和默运,可得长生。是故形以心为君,心者身之舍。心宁则神灵,心慌则神狂。虚其心而正气凝;淡其心则阳和集。血气不挠,自然流通;志竟无为,万缘自息。心悲则阴气凝,心喜则阳气散;念起则神奔,念住则神逸。夫人之一身,其心之神发于目而能视,视久则心神离,不在乎贪而丧心也;肾之精发于耳而能听,听久则肾精枯,不在乎淫而败肾也;肝之魂发于鼻而能嗅,嗅久而肝魂散,不在乎嗔而损肝也;胆之魄散于口而能言,言久则胆魄死,不在乎躁而暴胆也。至道之要,至静以宁其神,精思以彻其感,斋戒以应其真,慈惠以成其功,卑柔以存其诚。心无杂念,神不外走。心常归一,意自如如,一心恬然,四大清适。心不在耳,孰为之声?心不在目,孰为之色?心不在鼻,孰为之香?心不在口,孰为之言?气聚则饱,神和则暖。所以道,心者气之全,气者形之根,形者气之宅,神者形之真。神即性,气即命。心静而气正,气正则精全,精全则气和,气和则神凝,神凝则万宝结矣。在《功课经》中也有:“既诵经语,当解经意。各自省心,早求度世。人身不易得,正法最难遇。但念无常苦,各发清净志。扫除诸妄念,除去贪嗔痴。忏悔往昔非,当求今日是。勇猛生精进,各用皈命礼。”这些都是祖师深切关爱着我们,处处提醒众生走正道,方得长久。我本太无中,拔离无边际。这是救苦天尊在自报家门,也可以说是自叙。天尊本来在太空虚无之中,犹橐籥嗡张不息,以其无有,能入于无间,故曰有而无形,无而有精。也可理解为天地生成前的一个阶段,也是咱们常讲的最原始的那个“无”的境界,这里是说救苦天尊居住在虚空界。拔离,将众生拔离苦难的意思。无边际,没有边界,即无限。引申为救苦天尊对一切众生皆平等,没有尊卑,没有差别,平等对待。本句的大意为,我在虚空之中,拔离众生离苦难而不计其数。那用什么办法才使得众生脱离呢?我们再看经文,庆云开生门,祥烟塞死户。庆云,吉祥和祥瑞的一团气,代表着喜气之象。有此祥瑞之气来打开生门,这是天尊为众生所开启的一道生命之门。与此同时,天尊又用祥烟来堵住了通向死亡的毁灭之门。众新戒,天尊是如此的关爱我们,用他的广大无边法力,在默默的关爱普天下的芸芸众生。初发玄元始,以通祥感机。天尊本一炁所化,聚而成一,一炁初为玄元始三炁。据《云笈七签》卷二中所记,上气曰始,下气曰玄,中气曰元。《黄庭经》所谓三炁右回九道明,又曰九炁映明出霄间,即是三炁为天地之尊,九炁为万物之根。因此,玄、元、始气,是天地人生化之本,最高的三清天也是三炁的清澄,才得以生立。那祥感机如何理解呢?单从字面说是吉祥、祥和感应到了枢机或者枢纽的意思,也可想成是极其特殊的机关一样。天尊从最初的玄元始炁中化身而来,携带着种种的无边法力,把世间的人们推向祥和感应的灵机之枢。救一切罪,度一切厄。这里的罪,是指罪业,我们因身心口所造的种种罪业,因累世所结而成的,未必单单是眼前的。无法解脱,更是无从下手,所以救苦天尊才来解救我们。那么还有一个厄字呢?这就是一切的厄难、厄运、灾厄,都由慈悲的天尊一一为我们消释。再因每个人的愿力和果报不同,按其大小逐一清除。只有合于大道,方能逃出轮回之径。渺渺超仙源,荡荡自然清。据洞阳子注解,指大罗天。此天高出一切诸天,在一切诸天之上,渺渺茫茫的无边无际。实不相瞒,贫道福德不够,也没去过,但是我相信诸子修行达到一切的修为之后,等福慧相须之时,定会到达此大罗天。此是大罗三清圣境才有的仙源之乡,这里无挂无碍,清明朗净,一种纯粹合于大道的清虚圣境,皆成大道力,以伏诸魔精。这一句话,是对真正的得道之人而说的。也就是说只有得道者,才具有大道所赋予的神奇法力,故称大道力。魔精,是指所经受的一切考验和魔考。它可来自天上的、地下的,还有内心的,种种邪魅的来袭。我曾听师父讲过,三界皆有魔,随时可入魔。咱们都听过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的说法。这就说明大道与魔灵是并存的,这一刻的道把持不住,就将成为下一刻的魔。同是大道,不同的人来用,可以把道变成了魔。真正的悟道之人该不执迷,圆沱光照,才具有真正的大道力,天尊曾经说过,道士功成,魔王即来保举,当成道之时,魔王喜试你的心神正与不正。所以在斋醮科仪当中,高功师按法修持,要依教奉行,制作命魔灵幡,坛颁命魔真符,暗通命魔密咒等,目的是召魔制魔限魔,使其成为修行人的护法。

空中何灼灼,名曰泥丸仙。紫云覆黄老,是名三宝君。还将上天炁,以制九天魂。救苦诸妙神,善见救苦时。天上混无分,天炁归一身,皆成自然神。

空彼万法,而妙用在中,故曰空中。内景焕烂,返视独见,故曰何灼灼。泥丸在两眉间直入三寸,为脑血之琼房,魂精之玉室,百灵之命宅,津液之山源,元神居住之地,故曰泥丸仙,又称上丹田。此句联系下句这非常好理解了,无论天尊有多大的智慧力,多大的功力来救拔众生,前提是我们需自救,利用我们自己之力。依法修炼,定然可寻到解脱之门。紫云覆黄老,是名三宝君。据洞阳子注说,人身中的真火和真水相交,形成紫色云气,上朝泥丸,紫云蓊郁覆盖,其下正是中央黄老君所居。他居于中央黄庭即脾脏位置。三宝君,指人体内的精、炁、神,为一切生命的本源,也是我们修炼成仙的依据。大概的意思是说真水和真火相结而成紫云,覆盖于中央黄老君,又是精、炁、神凝聚而成。还将上天炁,以制九天魂。人头有九天,亦曰天谷,魂神居之黄庭,所谓上天魂灵、下有关元是也。人喜好滋味,神则喜好炁。这里所指的都是人自身,不是外在的天和神。依内景观,人自身各处都有神明居住,依法炼就而成大丹。也就是说用我们头上的最高处之炁,来抑制于九天之上的魂魄。救苦诸妙神,善见救苦时。是指所说的各种神灵,在最恰当的时机,人们最需要救助之时来救助。那我们想一下为何会如此的及时呢?还是要从自身来着手,只有自己清楚地知道自己在什么时候需要救助,即自救。意指我们修炼到不同的阶段,所要越过的关坎,在此时而激发其自身各处相匹配的神灵,来跨过此阶段的魔考。天上混无分,天炁归一身,皆成自然神。这里的天上混无分是指回风混合之道。此句意为救苦救难的时机在于我们把握了回风混合的重要环节,天上之炁混合成一,不再有分别,这时的先天之炁归于一身,人才成了与自然合体、往来于世外的自由之人。

自然有别体,本在空洞中,空洞非跡,遍体皆虚空。第一委炁立,第二顺炁生,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天上三十六,地下三下六。太玄无边际,妙哉大洞经。

自然,即是大道。那与道合一之人该是无身之身,本来赤子,自本自根,自古以固存。太上曰:“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此所谓别体也。这些都是道的代称。那空洞是什么呢?即虚空。也就是说自然之神在不同的时候,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因他本身就在虚空之中。空洞跡非跡,遍体皆虚空。空洞作为道的一种表现形式,他是有跡可寻的。但并不是常人按其踪迹就可以找到的。因为与道合一本就是无形无象的,聚则成形,散则为气,说有跡可寻,然则又无跡可寻,所以下面说遍体皆虚空。虚空之中找跡象,岂不是难上加难啊!第一委炁立,第二顺炁生,第三成万法,第四生光明。据洞阳子注解所示,列子曰:生非我有,是天地之委和也。察其始也,本无我体,因委天地父母二炁而立,故曰第一委炁立。知夫此身乃炁之所生,不当暴逆其炁,使之夭阏,急宜运天炁以归身,使绵绵而不绝,胎息归根,顺受其炁,自然久视,故曰第二顺炁生。夫至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宇宙在乎手,万化生乎身,能使形化于炁,所以无穷,无化成神,神之所以无尽,神化合道,道合自然,以法入道,法固易达,以道入法,法固易成,一法苟得,则万法俱成,故曰第三成万法。道成则顶负圆象,身有光明,故曰第四生光明。这些都是智慧之光而观照内在的自己,此句的一个委字,就是委托和托付的意思,足可以说明这一切,该是天尊说妙法来提醒我们自救之苦,一切是顺着这个炁来化生。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无边际,妙哉大洞经。三十六是指《道藏》分类,道教经教体系,分为三洞四辅十二大类。元始天尊传洞真十二部尊经,灵宝天尊传洞玄十二部尊经,降生天尊传洞神十二部尊经。三十六部尊经原秘于天上,后元始天尊又命将三十六部尊经置于龙宫,以镇海岳洞天,所以称天上三十六,地下三十六。太玄无边际,是指经文具有大威神力,无量神功,深奥无比。此处是妙赞大洞经无边深邃。

皈命太上尊,能消一切罪。东方玉宝皇上天尊,南方玄真万福天尊,西方太妙至极天尊,北方玄上玉宸天尊,东北方度仙上圣天尊,东南方好生度命天尊,西北方无量太华天尊,上方玉虚明皇天尊,下方真皇洞神天尊。

皈命,是指皈依。皈神、皈命于太上无极大道、三十六部尊经、玄中大法真师,把自己的这颗虔诚之心归向于大道,至高无上的大道,就可以消除一切的罪业。然后紧接着是十方的诸天尊,他们虽是不同方位的神明,但是同一道炁运化而生,也就是救苦天尊的不同化身。聚则成像,散则成炁,分布于十方界,所以称十方灵宝大天尊。

道言:十方诸天尊,其数如沙尘。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罪人实可哀,我今说妙经。今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火医成清署,剑树化骞林。上登朱陵府,下入开光门。超度三界难,迳上元始天。

上清灵宝天尊说:十方界的诸天尊,都是禀道炁运化而生,可有亿万个化身,并在不同时候以及不同的场景中,化为各方分管的天尊,他们法力无边。意思是说救苦天尊化身的数量极其多,就如同尘埃中的沙粒一般。化形十方界,普济度天人。此句是承接上句,如同尘埃中的沙粒这样多的天尊,可以在每时每刻来普度救济三界诸天的大众。委炁聚功德,同声救罪人。委炁,是指依凭道炁。聚功德,积功累德,功行。这里是指天尊依凭着道炁积累功德,以无边的大法力听到受苦之人的求救之声,便寻声赴感随机应化来度有罪业的众生。罪人实可哀,我今说妙法。可哀,是指悲哀并值得同情和怜悯。妙法,是指本部经文。大意是说一些有罪业的众生实在是让我看着可怜,真是不忍心不救赎。所以我向他们说了这部救苦脱难的妙法真经。念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暂停,不休停,不间断。这部妙法真经实属来之不易,学道者当不懈怠的研习和诵读。师父常说出家者学道者多如牛毛,悟道者达道者鲜如麟角。祖师云:学道不持戒,无缘登真箓。说明受戒、守戒是一个道士的第一要务也是唯一的追求。但不可否认的是受戒容易守戒实乃不易。现在道教界有一种怪现象,那就是有文化的没信仰,有信仰的没文化,有文化的不持戒,持戒的没文化。道教历史告诉我们,道士的文化水平达到精英之时,也往往是道教全面鼎盛之时;相反,道士的文化水平疾速下降之时,也必然会导致道教团体的溃不成军。总之,道士的内在修养、文学造诣、持戒与否,对道教的兴衰至关重要。所以要坚持不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住无有停顿、勇猛精进的这颗道心。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无苦声,是指没有悲泣的哀苦之声。只有做到上一句所说的念诵无休息,就会有现在的天堂享大福,地狱里再无悲泣啼哭之声了。火医成清署,剑树化为骞。火医者,南方地狱的名号,也就是极其炽烤之地,受苦亡灵在此煎熬。意思是说只要我们真心真意地去修道,研习《救苦经》,就会令炽烤的极热之地,变为清凉的舒爽之所。而剑树呢?剑树仍是地狱之名号。犯什么罪会遭此果报呢?争名逐利,抢占风头,与人为敌之人,死入剑树之狱也。体道明德之,处下为之,为而不争,胸怀若谷,自然悉化玉树骞林也。上登朱陵府,下入开光门。朱陵府,又称南方朱陵火府,朱陵大帝为主管。这句的大意是登上南方朱陵火府,而往下则入光明之门户。超度三界难,迳上元始天。三界难,是指欲界、色界、无色界的苦难。元始天,是指三清天中的玉清天,亦指最高的大罗天。如果能真正的与道合真,便可超脱三界的各种苦难,直接跃居元始天尊所居住的玉清天,众新戒,这是一件多么奇妙的修行之旅啊!

于是飞天神王,无鞅数众,瞻仰尊颜,而作颂曰:天尊说经教,接引于浮生。勤修学无为,悟真道自成。不迷亦不荒,无我亦无名。朗咏罪福句,万遍心垢清。

瞻仰:即极其尊崇的意思。尊颜,是指救苦天尊的容面。这时候飞天神王,以及无量的仙众,带有极其尊崇的目光注视着救苦天尊。救苦天尊说妙法经文中的道理,以此来接送引领众生超脱华而不实的生活。勤修学无为,悟真道自成。学无为,是指学习和研习无为的大道。《道德经》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这里的“为学”所追求的是关于形而下的具体事物知识,而这种知识的获得在于勤奋的日积月累,在于积少成多,所以才有“日益”。而“为道”就恰恰相反了,首先来讲这个道,它是形而上的,它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的,超出认识的,我们用常规的方法是不可获得的。很有可能我们越执于积累,越会偏离原本的道。想要靠近这个道,只有去除和损掉后天的机巧和诈伪,才为触碰到大道。想要达到无为的境界,是在做一道减法题。真正悟其真者,可以在一开始甚至在未有阶段时,就可以发觉万缘俱假,惟道是真,抱守其真,自然成道。那我们再回到经文中来,只有到达了无为的境界,真常、真性、真静,自然也就有了。不迷亦不荒,无我亦无名。世间之人大多迷恋于名利和情欲,荒于声色滋味,其神不明,其性不真,飘飘荡荡逝去而不知其返也。我们的内心习惯外观,看见美的、漂亮的就逐于外,听见好听的耳朵就凑过去,还有舌贪滋味、心生嫉妒等等,这一切都是心向外所求。所以凡事皆要把握好一个尺度,通过抱元守一而由外观转变为内视。做到外想不入,内想不出。如唐代高道李白所说:“和不同尘贵无名。”修道之人要有上士之人的节操,没有美名的传扬,更没有美名歌颂。以圣人为鉴,韬其光而隐其身,恐其道未成而名胜于实也,名者实之宾。庄子云:“神人无功,至人无己,圣人无名也。”朗咏罪福句,万遍心垢清。罪福句,是指念诵《救苦经》的内容。本经在说拔罪救苦的道理,其目的在于使众生解脱罪业,正如经中所言:念诵无休息,归身不暂停,天堂享大福,地狱无苦声。心垢是指内心的尘染和杂念。泛指不正确的认识、情感和意识。这句话大概的意思是存想着威仪庄严的圣境,高声吟咏着灵宝天尊所传出的真文妙经,无数次地不停息,惭惭的内心的杂念和污垢就清除了。暗指经功浩力不思议,万遍诵持理自明。

尔时,飞天神王,及诸天仙众,说是颂毕,稽首天尊,奉辞而退。

这句是说,就在那个时候,飞天神王以及来自诸天的一切仙众礼颂完毕,各各向天尊稽首,永遵依无极大道。谦卑地依次退离上清真境,复归于无极也。说到这里,《救苦经》的宣讲也告一段落了。

众新戒,《救苦经》极其的灵验,贫道为什么这样讲呢?因为咱们在济度道场中请的主神即太乙救苦天尊,也就是说救苦天尊是千处请师千方降,阴事道场中位列至尊。

天尊能打开地狱之门,解救万千受苦大众。天尊灵验无比,在民间有很多显灵的传说。在《道藏·洞玄部·本文类》中收有这样一个灵验记,说的是北宋徽宗宣和六年(公元1124年)的事。当时,池州(今安徽贵池县)城下有一座景德禅院,里面有一小僧童,名叫莫道祖。这年秋天,道祖母亲去世了,他便日日念诵本教的经文以超度亡母。到了秋末,有位高道田功曹来院里挂单,经常用天枢法救人疾苦,并能追摄亡魂。道祖就请他摄召母亲来问问近况。等召来时,田功曹问莫母说:“你儿子天天为你念经超度,你怎么还羁留在冥司呢? ”莫母说:“虽然我儿子天天为我念经,但他诚志不够。除非能作六六功德,我就能生天了。”“什么是六六呀?”“就是黄箓水陆。”道祖一听就急了,说:“我从小来到寺院,哪有这么多钱去办这么大的功德道场啊?”他母亲说:“那倒不用。道教中有一卷《太上救苦经》,你只要诚心念诵此经和‘太乙救苦天尊’的圣号,等冥司简奏上天就可以了。”当晚莫道祖就跟田功曹学了这卷《救苦经》,从此日夜念诵经文和天尊圣号,至满千遍,写了道疏文焚化。当晚就梦见他母亲来说:“你真是没有辜负我的生育之恩,诵经持号,诚格高真,现在承蒙上帝颁下符命,我已得升天了。今后不会再来见你了。你要多加努力,不要忘记了正教啊。”说完便冉冉升天而去。这条灵验记中所说的僧童莫道祖跟高道田功曹学习的道教经典,就是我们今天谈演的《救苦经》。此经功德,不可思议,诵之可以解脱生死,永离轮回之苦。

众新戒,近年来,有很多道友或传统文化爱好者对“三教合一”、“佛道一家”、“佛道同源”等词汇上,颇有怨言,甚者用肮脏大不敬的语言,辱骂全真派南北二宗之历代祖师,这实属不该发生的“谩骂事件”,以上词语,实乃是祖师立足于道教本位,融摄二家,将其纳入道教经教体系之下,要把它作为道教传承方面的一个支流,祖师才绘制了一个大道教的宏伟蓝图。金元时期,因各种客观原因和复杂的时代背景下,全真派接管了释氏的几百座佛寺,就是佐证。只是清代以来,我们在经教体悟方面出现了严重的错误,本末倒置,致使道教居士及部分道长佛道不分、信仰意识混乱,认为礼释敬僧就是拜道,把“三教合一”理解为“一团和气”,丧失了祖师立论时的最初本意,不明大道,不知因果,以讹传讹,以盲引盲,使教义蒙上了一层厚厚的乌云,大道不能彰显于世。老子门人,既信佛又尊道,没有门户之见,参拜道祖诸神,行合十礼,心存旁门外道,口念弥陀异号。我们广大道教的信仰者要树立一个至高无上的最神圣之道教信仰。同时,我们理解错位的教义思想还有“道法自然”、“不言之教”、“无为不争”、“绝学无忧”等,如我们把“道法自然”就变成了“随心所欲”,成了为自己开脱罪责,引经据典的一面大旗。没有规矩可谈,实乃大错也。真的痛心疾首,愿各位道长早日苏醒,看清真伪。

众新戒,道祖给我们立了规矩,那就是绝不允许道教弟子诵念佛书、魔教之典,绝不允许提倡虚伪不祥之文,这在《道藏》中有明确禁令,《道法会元》卷二六五指出:

诸法官,奏名天府,名籍仙阶,不得诵念佛书魔教及宣虚伪不祥之文。礼释敬僧,祀神祷鬼,扇惑良民,令国中四民失业,迷惑邪风,犯者天帝牒下,所司去职落名,死入酆都,堕为猖鬼,永失人身。

诸法官,不得参禅念佛,流入邪教。必失其真,忘真必死,死入地狱。再生人世,破形伤体,断足失明,行丐念佛,永失中国福德男子之身。

众新戒,法官之位,在教内是取得了一定教阶之位的高道,我们今天求戒于玄都律坛,目的也是为了晋升教阶,便宜行事。《道法会元》所说则是太上给我们立的教规,道教门人当遵正教正法。

诵经已毕,稽首感悟。

1.文化自信。有这样一句古语说得好,那就是饮水思源,我们的道教传承至今的原动力是什么?是经典的存在,是文化的基因。我们信仰的道植根于中华文明的沃土中,且历史悠久,闪烁着东方特有的智慧,更是全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道教所倡导的一些理念,可以说是历久弥新的。这一点从习主席讲话中已经一再得到了证实。他曾说:“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而视之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喻之为“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现在有更多的人向传统文化致敬,道教的新纪元也即将被开启。而我们能做的是什么呢?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时常想想祖师所发的大愿力,慢慢在道务中历练自己,提升自己。

2.做人要守一。《救苦经》曰:“众生不知觉,如盲见日月。”众生为何会迷茫?那是因为有染着,这个染着从哪里来呢?贪恋。我们这颗燥动的心整天想着自己这一生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又不安分不满足现在所拥有的,所以到最后是样样都得不到。所以咱们才要抛弃外物,守一且抱朴。只要保持人的自然本性,不受外界声色利诱,减少贪欲。这样才不会迷失自己,才不会受物欲所累。《庄子·应帝王》中讲述混沌凿七窍而死的事件。说的是南海的帝神名叫“倏”,北海的帝神名叫“忽”,中央的帝神名叫混沌。倏和忽,常常到混沌家里作客,每次都受到混沌的殷勤款待。倏和忽计划要回报混沌的美意,商量道:人们都有七窍,用来看、听、饮食、呼吸,唯独他没有,我们试着帮他凿开。一天给混沌刻凿一窍,到了第七天,没想到混沌也就死了。倏和忽嫌素朴的混沌不开窍,他们刻意按理想的标准改造他,使它文明起来,结果破坏了混沌的自然状态,破坏了它的内部平衡,最后毁灭了混沌。守一,就是守自然、本然的样子,不做作,不刻意改变。

3.做人要感恩。每时每刻,我们都在享受着这个世界的赠予,无论是在生活上,还是在心灵上。细细地想来,一个人成长的道路上,需要有很多位善良而热心的人帮助,这个世界给了我们很多馈赠。生活对我们如此这般友善:清晨有环卫工人在清扫街道;路边有热气腾腾的大馅包子和豆浆;打开电视有早间新闻…‥这一切让我们感受到惬意和温暖。为此我们要时时以一颗感恩的心态,去面对这个美好的世界。更要以温暖的言行来答谢他人的帮助。万万不可漠视他人的帮助,冷冰冰的一张脸来对人。让我们共同感恩这个世界的一切,感恩身边的人与我们如期而遇,感恩在生活中的种种味道历练着我们。

最后,咱们一起说说读经的好处。有报道这样讲过,现代社会70%的疾病是因为心理因素引起的。所以我们不妨试试用读经来治疗,进入诵读的境界,激发身体的自愈能力。我们现在的人,很少有人会真正静下心来读本书,很多人的信息来源于微博、微信等,用眼睛看,缺少了反刍这一环节。而我所要讲的是传统式的诵读,就是通过呼吸及音符振荡等因素,促进肺部、脑神经及脑血管的运动,再调节气息。这些都与武术、修炼体系中的有些方法有联系。在国外,医学专家对诵读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认为诵读犹如做健身操。通过反复的诵读,可使大脑皮层兴奋与抑制过程达到相对平衡状态,血液循环加速,体内生化代谢活跃,乙酰胆碱和其他激素分泌增加,能增强记忆力,有益于心身疾病的康复。还有重要的一点,诵读经典不光能治疗和让人精神专一,更深刻的含义还在于帮助人净化内心世界,提升人格的思想品德,做一个有修养的人,让人因经典的沐浴而享受精彩人生。

众新戒,诵读《救苦经》以后,知道生而为人的不易,知道做一个好人具备的条件,同时也知道没做好人的果报。让我们养成心念不空的好习惯,再把诵经的大功德回向给更多的人。明其理,悟其意,修其身,化其心,这就宗教的正能量。我们共同把宗教中与时俱进的义理思想融入到现代社会中,塑造好宣传好道教的形象,为道门的兴盛尽一份力。

一片丹心映东方,

慧剑高悬斩群魔;

大道成时法亦通,

万民敬仰享太平。